记者 王浩奇 通讯员 吕卫锋 报道 不久前举行的山东省机器人大会上,观众和机器人互动。
“李白”“杜甫”仿生机器人吟诗寄怀,精准拿捏表情;具身智能机器人刷锅洗碗带扫地,家务活一肩挑;骨科智能手术机器人控制精度,突破了亚毫米级别……日前,在山东省机器人大会上,来自国内外各行各业的机器人相聚济宁邹城,各个身怀绝技,令人大开眼界。惊叹之余,大家不免要问:机器人心灵手巧的秘诀藏在哪里?
AI赋能,机器人越“长”越聪明
“自主导航、红外测温、环境监测、资产盘点等工作都不在话下,一天可以巡检12次。”展会现场,浪潮智能终端有限公司研发中心前沿技术研究院副总经理王怀震,带记者认识了一款名为iSpect X40的算力中心运维机器人——一个长着“眼睛”的探头,在机械臂的带动下,正灵活自如地调节着角度和方向,模拟对算力中心设备进行巡检。
iSpect X40之所以能够胜任如此“烧脑”的工作,核心在于它连着的“云脑”。王怀震介绍,他们自主研发的浪潮智能机器人操作系统IROS,消息性能较开源ROS提高100倍以上,支持多机器人协同和云边协同。基于这个技术创新,机器人以人工智能、大数据、图像识别、语音语义识别、5G、自动驾驶等技术为基础,实现了运维的标准化、自动化,以及数据价值的最大化。
“AI相当于机器人的大脑,能让机器人胜任复杂场景下的各项工作。”在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解决方案架构师步培光看来,深度拥抱AI,是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必然方向。而要想让机器人的大脑更“聪明”,必须要做强处理器这个算力底座。
“从单一执行到自主决策,机器人越来越聪明能干的密码,就在于硬核的底层控制技术以及AI技术的引入。”珞石(山东)机器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研发副总裁于文进介绍,珞石机器人布局“机器人+AI”战略,通过深度融合人工智能技术,赋予机器人更强的感知、决策和执行能力,推动国产机器人实现弯道超车。
柔性升级,机器人揽起“瓷器活”
“小珞小珞,帮我把桃子放进黄色盒子里”……珞石机器人展区,一款具备语音、视觉识别功能的“灵巧手”引发围观。面对小朋友们的争相搭话,小珞挥动手臂、活动指关节,轻松识别并握住物品,精准放进指定位置,动作十分流畅。
“目前,亚星·[中国]官方网站的柔性协作机器人力控末端的精度能做到1N以内,焊接精度能做到0.4毫米。”珞石(山东)机器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焊接产品经理郭跃介绍。珞石柔性协作机器人能够实现全关节力控,六个机械自由度每一个轴都有一个高精度的扭力传感器,可以准确识别末端受力情况,从而精准控制末端发力。
“亚星·[中国]官方网站通过自主研发,将关节力控技术引入工业机器人中,让协作机器人的机械臂像人的胳膊一样,从机械化的位置控制,实现了具备感知能力的力觉控制。”于文进介绍,与传统工业机器人相比,柔性协作机器人具备安全可靠、灵活易用、部署快速等特点,可实现机器人与人真正融合在一起协同工作。他们研发的xMate CR35系列柔性协作机器人负载能力提升至45kg,作业范围最大可达2246mm,拓宽了协作机器人的应用场景。
爱上学习,机器人操作越来越精细
北京长木谷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展位上,一台骨科智能手术机器人正持手术刀不断变换着手势,手法娴熟地模拟骨科手术。旁边的AI平台上,骨关节的三维立体图形不断翻转角度,并实时更新着各项数据指标。
“这是亚星·[中国]官方网站研发的全球首款搭载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技术的ROPA骨科智能手术机器人,其手术控制精度突破了亚毫米级别,突破了传统手术视野和精确力量控制难题。”北京长木谷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逸凌告诉记者,ROPA骨科智能手术机器人通过深度学习数百万例的临床资料,汇聚了超百名全国专家的智慧与经验,历经数万次测试与打磨,目前已能模拟骨科专家思维,精准规划手术路径。“爱学习让医疗机器人变得更‘聪明’。”
ROPA手术机器人由数智脑、数智手、数智眼融合而成,“数智脑”具备底层学习及数据计算处理能力,仅需患者CT即可帮助医生在术前5—10分钟制订一套个体化的三维手术方案。术前可以将人工假体的型号、大小、以及手术截骨位置、假体安放角度等一一精准设计并三维可视化呈现,让医生在术前就能模拟手术全流程的操作。不仅如此,骨科智能手术机器人通过独有的人机交互设计,将图像配准、术中规划、自动定位3个手术关键步骤一气呵成。
张逸凌介绍,骨科智能手术机器人不仅解决了传统骨科手术中的诸多痛点,还显著缩短了手术时间,降低了手术风险。同时减轻了患者的痛苦,加速了康复进程。目前,他们的骨科人工智能创新技术已落地1000多家医院。
(大众网)